巴基斯坦租借中国直-18F预警直升机:低成本快速提升预警能力的战略布局
巴基斯坦近年来通过租借中国的直-18F预警直升机,实施了“低成本快速补强预警能力”的战略举措。这一决策标志着巴基斯坦在提升自身边境防御能力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据巴基斯坦媒体报道,2022年,巴军首次租借了1架直-18F直升机,并在边境地区进行了测试。随后的几个月里,巴方进一步租借了2架同型机,负责长期的空中巡逻任务。
租借直-18F的核心动机,正是为了填补巴基斯坦长期以来在预警能力上的空白。与印度已列装的几架A-50EI预警机(探测范围可达400公里)和“费尔康”预警机相比,巴基斯坦空军仅装备了4架老旧的瑞典“爱立眼”预警机,且这些机型服役已超过20年,故障率高达40%。此外,巴基斯坦空军也有几架中式预警机,但这些设备在克什米尔地区的山区地形中效果有限。由于传统预警机的雷达覆盖存在死角,尤其是在海拔5000米的克什米尔山区,直-18F凭借其超低空悬停能力,可以更靠近边境线进行侦察,弥补了这一短板。
展开剩余80%直-18F搭载的“丝路眼”HJL-500A数据链系统,使得巴基斯坦能够实现与JF-17 Block III战斗机和中国翼龙-2无人机的无缝协同,形成高效的“侦查-打击”一体化闭环。根据合同,巴基斯坦租借的2架直-18F年租费用大约为1.2亿美元,而采购一架全新的固定翼预警机则需高达6亿美元。此外,巴基斯坦自研的“卡姆拉之眼”预警机(基于巴西ERJ-145平台)由于技术问题推迟到2027年才投入使用,因此,直-18F成为了巴基斯坦过渡期间的关键选择。
直-18F的战略作用与战术应用
直-18F在巴基斯坦空军服役后,发挥了重要的战略作用,尤其在2025年2月克什米尔空域的对峙中展现了其强大的侦察和干扰能力。在这次对峙中,印度出动了苏-30MKI和“阵风”战机编队,试图通过越境飞行来压制巴基斯坦的空军巡逻机。巴基斯坦空军立即将直-18F部署在锡亚尔科特前沿基地,距离印度边境仅80公里。直-18F通过其超低空探测设备,侦察到印度4架米格-29UPG战机正利用山谷地形进行超低空渗透,提前12分钟发出预警,成功为巴军的JF-17战机设伏拦截。
在随后的空中对抗中,直-18F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利用机载电子干扰系统成功干扰了印度“阵风”战机的SPECTRA电子战系统,导致印度发射的2枚“米卡”导弹偏离目标。此外,直-18F还通过精确引导“翼龙-2”无人机发射BRM1反辐射导弹,摧毁了印度前线防空雷达,彻底瘫痪了敌方的防空能力。与此同时,直-18F还通过安全网络将相关情报传送至中国新疆军区的情报中心,进一步增强了巴基斯坦的战略预警能力。
尽管如此,直-18F在执行连续7小时巡逻任务后,由于发动机过热而紧急迫降在4500米的高空,所幸没有人员伤亡。巴基斯坦空军在后续评估中发现,直-18F对“阵风”战机的探测距离仅为180公里,而印度的A-50EI预警机探测距离可达到300公里。基于此,巴基斯坦于2025年6月追加租借了第三架直-18F,并要求对直-18F进行升级,包括加装量子通信防窃听模块和提高雷达的探测距离至400公里。此外,巴基斯坦还希望在直-18F的任务舱中预留接口,以便未来能够升级电子侦察和通信中继模块,提高其多用途能力。
国际反应与未来展望
2025年3月,欧洲航天局的卫星影像显示,巴基斯坦锡亚尔科特基地出现了直-18F的圆盘雷达罩组合,机尾配备了PAAW-101雷达系统。2025年4月,巴基斯坦国会发布的报告解密了“高山之眼”项目,称租借的外国预警直升机在2月的空战中发挥了35%的作用。而《简氏防务周刊》也在2025年3月刊报道,巴基斯坦空军使用中国的预警直升机引导PL-15E导弹击落了印度的米格-29战机。印度《经济时报》则对中国直升机在克什米尔的活动进行了批评,称其违反了中印边境协议。
面对西方和印度的压力,中国外交部回应称:“中巴军事合作不针对第三方,符合国际法。”巴基斯坦空军则保持沉默,巴国防部表示,所有装备仅用于自卫。而在这一背景下,印度紧急向以色列采购了“海雕”预警直升机,以强化其在山地作战中的能力。同时,阿塞拜疆和尼日利亚也在加速谈判,引进直-18F。
直-18F在2025年印巴冲突中的表现,充分证明了其“低成本高效能”的优势。尽管该机型的续航存在短板,但其为中小国家提供了一种能够绕开大国技术封锁的预警解决方案。巴基斯坦的军方似乎已经意识到,尽管自研预警机项目的前景复杂,但直-18F的实际应用效果无疑更加实用。未来,巴基斯坦可能会放弃自研的预警机项目,转向采购中国的空警-500,进一步提升其空中预警能力。
发布于:天津市股票配资开户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