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彭冰 柳姗姗 本报通讯员 杨志达
日前,吉林石化公司炼油厂会议室里格外热闹,厂长、党委书记乔楠森将2025年第3号厂长嘉奖令送到油品车间操作员韩冰手上:“一个人的敏锐,守住了安全底线。韩冰同志的责任心,就是我们最该学的‘安全密码’!”
前不久的一天下午4点,韩冰正盯着V708B罐的清罐检测施工,鼻尖突然捕捉到一丝异常:“不对劲,有股液化气的味!”常年跟化工管线打交道,嗅到这气味,韩冰心里“咯噔”一下。他立刻顺着气味来源在管廊间穿梭排查。最终,他的脚步在V708A/B罐中间南侧的二层管带停住——老705#线的保温铁皮缝隙里,正隐隐渗出气体。
“快停!关发电机!”韩冰的声音瞬间绷紧,他指挥大家往安全区域撤离,另一只手抓起对讲机,语速飞快地向控制室和车间调度室报告:“V708罐区老705线漏了!”
对讲机那头,车间调度室立刻启动应急处置预案。不到3分钟,车间主任带着应急小队赶到现场,警戒线迅速拉起,消防水带喷出水幕,在泄漏点周围筑起水墙,防止气体扩散。韩冰熟悉这片管廊的每一个角落,他主动领着施工人员查找最佳堵漏位置。
从下午4点多到晚9点,堵漏作业一步步推进,直到最后一块堵漏夹具拧紧,检测仪器显示“无泄漏”,所有人悬着的心才落了下来。
“老705#线里的液化气压力足有1.0MPa,一旦遇到明火,后果不堪设想。”事后回想,大家不免后怕,“要是韩冰没及时闻出来,或者处置慢一步,麻烦就大了!”
韩冰的故事很快在厂里传开,不少同事路过油品车间时都会特意跟他聊两句:“韩哥,下次再教教我们判断泄漏的‘信号’!”韩冰笑着摆手:“不是我厉害,是大家配合得好。安全这事儿,从来不是一个人的事。”
股票配资开户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